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武漢要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通訊員 | 謝珍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要求湖北“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
2024年11月,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六次考察湖北,又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使命任務。
據“湖北發布”報道,2025年1月16日下午,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來到他所在的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武漢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他強調,武漢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擇高而立、向上而行,勇擔責任、奮楫爭先,加快提升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后勁,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從“努力建設”到“加快建成”,不僅僅是表述變化,更重要的是從“殷切期待”變成“現實任務”,這既有能級、速度的更高標準,也有質效、后勁的更高標準,還有競爭力、帶動力、輻射力的更高標準。
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4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增速在經濟大省和中部地區保持領先,總量超過5.9萬億元。
5.9萬億,相當于一個中等經濟體規模,是支點建設能級躍升的重要標志。
五年來,在全國經濟持續承壓的大環境下,湖北勇擔“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大責任,頂壓奮進、綜合施策,走出了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
2020年疫后復蘇,總量恢復到上年的95.6%
2021年復元打平,跨越5萬億大關
2022年重回賽道,在過5萬億經濟大省中增速領先
2023年修復向好,在經濟大省中增速第一
2024年聚勢突破,全年GDP預計超過5.9萬億
2020年疫后復蘇,總量恢復到上年的95.6%
2021年復元打平,跨越5萬億大關
2022年重回賽道,在過5萬億經濟大省中增速領先
2023年修復向好,在經濟大省中增速第一
2024年聚勢突破,全年GDP預計超過5.9萬億
武漢新城光谷科學島首個大科學裝置——地鏡設施項目效果圖
超過5.9萬億,是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底氣所在,是支點建設能級躍升的重要標志,是奮力譜寫湖北篇章的基礎支撐。超過5.9萬億不是等出來的,也不是要得來的,而是干出來的。
這五年,武漢也頂壓奮進、努力拼搏,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預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1萬億元,增長5%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武漢是全省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去年湖北1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項國家科技獎所在單位全部在武漢,高端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導遙一體化等世界領先的前沿技術也主要是在漢單位完成的。
九峰山實驗室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優勢產業營收增長10%以上,氫能、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營收增長20%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6%左右,存儲芯片產值超600億元、增長97%、規模居全國城市第2,中國年度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武漢下線。
中國年度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武漢下線
湖北、武漢之所以能夠重生、重振,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省委書記王忠林說,總結近年來湖北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由衷體會到: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做好湖北一切工作的最大信心、最大底氣、最大保證;堅持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是我們推動經濟穩中向好、量質并進的基礎和關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系統觀念,是我們實現多重目標動態平衡的重要方法;堅持團結奮斗,是我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制勝法寶。
經驗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發揚傳承。
大江大湖大武漢
武漢如何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呢?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六次考察湖北,六次都到了武漢,足跡遍布高新企業、工廠、社區等地方,對做好武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為武漢改革發展定綱指向、指路引航。
武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主戰場”的作為在服務國家大局中肩負如此重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以“英雄之城”的美譽讓世界如此矚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讓全省上下、社會各界期待如此之高。
-
從全球看,武漢是全球標桿城市,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
武漢GDP排進全球前50,超過全球70%的國家和地區。武漢的科技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比2018年上升30位;《自然》雜志發布的“2023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武漢躋身全球前10。
-
從全國看,武漢是華夏之“中”、“天元”之位,是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
武漢在歷史進程中地位特殊、在國家戰略中作用特殊。易中天曾評價說,武漢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十指連心”。
-
從全省看,武漢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主引擎,是漢襄宜“金三角”的龍頭老大。
武漢好,湖北不一定好;武漢不強,湖北肯定不強,而且城市競爭格局日趨激烈,武漢對湖北的影響更大。武漢對湖北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二三四五六七”——占有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業數量、超五成的財政收入、近六成的進出口額、近七成的科創資源。
從全球看,武漢是全球標桿城市,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
武漢GDP排進全球前50,超過全球70%的國家和地區。武漢的科技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13位,比2018年上升30位;《自然》雜志發布的“2023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武漢躋身全球前10。
從全國看,武漢是華夏之“中”、“天元”之位,是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
武漢在歷史進程中地位特殊、在國家戰略中作用特殊。易中天曾評價說,武漢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十指連心”。
從全省看,武漢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主引擎,是漢襄宜“金三角”的龍頭老大。
武漢好,湖北不一定好;武漢不強,湖北肯定不強,而且城市競爭格局日趨激烈,武漢對湖北的影響更大。武漢對湖北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二三四五六七”——占有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業數量、超五成的財政收入、近六成的進出口額、近七成的科創資源。
武漢發展優勢突出、正當其時,必須擇高而立、向上而行。
省委書記王忠林提出:武漢要在“奮勇爭先、建成支點、譜寫新篇”的歷史使命中找準方向、明晰坐標,不斷增強城市的競爭力、輻射力、帶動力,努力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要在推動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全力提升城市能級、完善城市功能,推動漢襄宜規劃協同、產業協同、創新協同、開放協同、生態協同。
要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提升創新轉化體系整體效能。
要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深入打好汽車、鋼鐵、化工轉型“三大戰役”,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快推動實數融合發展。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鐵路、航空客貨運“雙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加大“引進來、走出去”力度。
要在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深入挖掘新時代英雄城市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加強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大力推廣武漢文旅品牌。
要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上當好龍頭、走在前列。著力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加快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生態宜居品質和民生保障水平。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營造正氣充盈、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
中國光谷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coderstalk.cn/post/3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