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學者:南海無法承受任何對抗局面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邢曉婧 于金翠 錢佳音】“我們無法承受在南海出現任何對抗局面,這將對我們的經濟、民間關系造成負面影響。”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哈比·阿比揚·扎克萬(M. Habib Abiyan Dzakwan)27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場邊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海問題需要通過對話、談判等方式和平解決,這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美國多年來一直指使挑動菲律賓在南海侵權挑釁,唯恐南海不亂,這將對保持中立的東盟產生哪些影響?“每個國家都有權與任何伙伴開展合作,任何國家也都有權采取特定的外交政策立場。對于東盟國家來說,我們在外交政策決策中一貫遵循不干涉原則。”扎克萬對此表示,“但是,如果那些是菲律賓所要做出的決定,我們希望(其在做出)任何此類決定時都能充分考慮到可能帶來的更為廣泛的影響。菲律賓作為東盟的創始成員國之一,我想我們都希望該地區能夠和平與繁榮。”
“印尼與其他東盟國家都有自主決定權,但會以自身的國家利益為重,不會受任何國家擺布,任何試圖將我們推向某一方的企圖都不會得逞。”扎克萬同時表示,“我們期待與各方合作,世界如此之大,不可能由一方獨霸,我們必須攜手合作來應對全球性挑戰。”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盟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時候發布《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報告顯示,中國繼續被視為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扎克萬分析認為,東盟國家越來越重視并看好與中國的合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東盟及與東盟相關的會議;第二,中國言行一致,中國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和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最好的例證;第三,中國充分尊重東盟國家,不會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手畫腳。”
印尼和中國都有龐大的漁業產業和眾多漁民,在南海等海域存在漁業資源開發的重疊區域。扎克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為共同合理開發和管理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雙方可以開展合作。“我認為中國在眾多行業的環境保護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出色,我們可以從中國學到很多經驗,比如如何為包括‘藍色經濟’和漁業在內的各行業制定、執行環保措施。在將原材料加工成海產品的過程中,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可以進行技術共享。”
這位印尼學者同時表示,“中國與東盟存在互補性,例如東盟國家需要資金,中國也需要在海外投資;東盟需要市場,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對未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系非常樂觀。”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coderstalk.cn/post/375.html